胡長順表示,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工業化進入了中期或中級階段,我們探索非洲和中東、東南亞地區的大部分國家并沒有進入工業文明。對于發展中國家,我們經常講三種結構方面,我們經濟的發展仍然是推進工業化發展的一種必然選擇。
向第二次產業,特別是工業理論提高的過程,這不僅意味著產業結構的高度化,也意味著從傳統社會動態脫出,向城市化等社會轉變的歷史性過程。工業化是經濟發展的核心,是經濟結構轉變的主要動力。產業革命導致了資本主義的工業化,現在說的工業化4.0這個概念,打造現在這個時代的烙印。
在產業發展中我們強調戰略發展,你把戰略選擇了放在重點區域,這就是工業化戰略。我們青島的新區,它的重點區域,里面很多的新興產業放到那里就是新興產業,我把國際關系中的地緣戰略也納入這個體系,從全球大的范圍來看。海空、制空。
近期,胡長順編著的《中國工業化戰略與國家安全》,該書顯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致每十年左右推出一項大的區域戰略改革舉措,上世紀80年代是鄧小平同志主導的以創辦沿海經濟特區為代表的沿海開發開放戰略,90年代是鄧小平南巡講話后新一輪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進入21世紀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出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則推出了東北振興和中部崛起戰略。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區域發展,提出并全面實施了以“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為核心內容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要“推進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扶持力度。”從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四大板塊來看,都被提上議事日程并實施了,唯有沿邊開發開放,既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延伸,又是振興東北戰略的延伸,而且可以“獨立成篇”,可能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區域政策方面最佳的政策選擇。創辦沿邊經濟特區,要有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從長遠來看,這就是大的改革開放的戰略思路與政策。把城鎮化戰略的重點放到新設立的13個副省級的沿邊經濟特區建設上來,將消化我國過剩的傳統產能,拉動我國經濟增長2個百分點左右。
現在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已成為國家戰略,我國陸地沿邊地區大部分地段就像一張弓,而絲綢之路經濟帶就像一支箭,創辦沿邊經濟特區是先把弓做強做大,箭就自然而然射得遠。所謂強弓箭遠!我國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將面臨俄羅斯、美國、歐盟和印度等國的疑慮!因為境外的事是我國不能完全控制的。我國創辦沿邊經濟特區是在我國國土以內,是我們能夠做主的。把國內基礎打好了,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就能夠順利進行了。也就是說創辦沿邊經濟特區能夠將習近平總書記的戰略構想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