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斷花樣翻新?當前監管有哪些難點?百姓資產如何保安全?本報記者近日實地采訪調查——
非法集資,迷局怎解?(熱點聚焦·看好百姓的“錢袋子”①)
新“外衣”下,非法集資有什么共通點?
非法集資往往承諾“保本付息”,“小馬拉大車”。現在,很多保本承諾更隱秘,不寫在協議合同文本中,而是向投資人口頭許諾
黃林仁曾經是一家財務管理公司的老板,做著一些民間借貸業務。如今他無暇顧及自己公司,而是為了一次“投資”失誤,代表非法集資受害人四處奔波,盡量減少財產損失。
3年前,黃林仁和北方匯銀接觸,零星拆借一些資金給北方匯銀。那時候,北方匯銀在安徽、江蘇兩省交界處的“舞彩國際旅游度假區”開發養老地產項目,攤子鋪得不小,在兩省租賃、購買了上萬畝土地,在全國6個省多座城市設立公司或分公司。前幾年,籌資還比較便捷,北方匯銀向投資人許諾高額回報,資金周轉得不錯。
“現在看起來,當時企業經營規模已經超出自身承受能力了。”黃林仁說,不久后,經濟開始面臨下行壓力,為了維持運轉,北方匯銀成立了兩家私募股權基金公司,為自己的項目發行基金理財產品,期限6個月,收益率為12%—14%。但很快,資金難題還是浮出水面,資金鏈越來越緊。公司不得不考慮向更多普通投資人募集資金,上線了一個P2P網貸平臺,為自己包裝的關聯企業融資。
撐不了多久,窟窿一個個暴露出來。由于是用短期借貸、募集的資金投入長期項目,沒有現金及時回流,無法按時還本付息。2015年開始,風險陸續爆發。黃林仁在企業激進的“圈錢”過程中,陸續投入上億元。“生意有賺有賠很正常,但現在這些集資款怕是很難回來,能返款10%就不錯了。”黃林仁說。
“這種做法肯定行不通,用錢的地方太多,但籌款還得到期付息。一旦兌付不了,就會引發連鎖反應。多大的腳穿多大的鞋,有些企業就是要‘小馬拉大車’,根本沒有那么強的籌資開發能力,卻要過度借貸,一旦經濟下行,自然‘水落石出’,風險暴露。”大連市處置非法集資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
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正成為不少非法集資的新“外衣”。過去兩年,新設立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迅猛發展,雖然新設基金需要在中國基金業協會備案登記,但并不意味著備案的基金都會合法合規運營。“投資私募基金有條件限制,不少投資人并不了解,比如單只私募基金的投資金額不低于100萬元;投資人個人金融資產不能低于300萬元,或者最近三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萬元。”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說。
上海市公安局經濟犯罪偵查總隊相關負責人說,有些非法集資打著私募投資的旗號,號稱5萬元就能投資私募基金,那需要懷疑基金的可靠性了。而且私募投資是中長期投資,有一定投資風險,不可能保本,也有一定的投資周期,不像有些平臺或者機構所聲稱的每月甚至每天能看到投資收益入賬。
非法集資的共通點是會承諾“保本付息”。“如果不能承諾保本或有擔保,還有誰敢貿然投錢?”上海市公安局經濟犯罪偵查總隊相關負責人說,現在很多保本承諾更加隱秘,不會出現在協議合同文本中,而是向投資人口頭許諾。隨著非法集資形式的變化,投資的合同文本從原來的借條變成債權轉讓協議,再到私募基金的有限合伙協議。
不斷“變身”,非法集資為何難去根?
準金融、非金融機構四處泛濫,跨區域、網絡化趨勢明顯,加大了監管難度,“這邊拖著地板,那邊的水龍頭卻還在打開著”
非法集資儼然成為一顆社會“毒瘤”,老手段一旦被壓制,新花樣又會換一副面孔席卷而來,滋生蔓延。
“泛理財化”已成為當下非法集資的重要特征。據上海市公安局經濟犯罪偵查總隊相關負責人介紹,非法集資的手段從單一的“借款”“林權投資”“債權轉讓及回購”等模式,逐漸升級包裝為“P2P網絡借貸”“固定收益基金”“金融互助理財”“融資租賃債權轉讓”等名目繁多的理財產品。同時,非法集資網絡化趨勢日益明顯,企業紛紛設立自己的官網及互聯網操作平臺,吹噓自己的背景、規模及實力,并通過操作平臺發行線上理財產品。非法集資犯罪專業化程度也不斷提高,假借迎合國家政策,打著“經濟新業態”“金融創新”等幌子,而且業務流程、合同文本專業規范,噱頭更新穎,迷惑性更強,投資者辨別難度加大。
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現在傳銷加集資的模式冒頭,一些平臺通過互聯網向投資者返還“虛擬貨幣”,再誘騙投資者層層購買理財產品。此外,個別在工商注冊登記中顯示從事網絡科技服務的中介機構,開始出現涉嫌非法集資活動的苗頭。還有一些非法集資模式瞄準傳統商品營銷類投資,通過互聯網承諾商品回購、加盟返利等。
準金融和非金融機構泛濫,也給非法集資提供了滋生土壤。“百姓投資需求旺盛,但金融投資意識和知識還比較匱乏,要在前端把好機構的準入關。”中國政法大學金融創新與互聯網金融法制研究中心副秘書長趙鷂說。
一位在基層從事打擊非法集資的工作人員坦言,投資、理財活動屬于金融行為,在目前金融行業分業監管的格局下,各行業之間的監管空白地帶往往就是非法集資集中爆發區。不少沒有投資經驗的準金融和非金融機構打著“投資咨詢”“財務咨詢”和“資產管理”的旗號,從事各種類金融活動,對他們卻沒有嚴格的監管,或者干脆沒有準入門檻、監管規則,風險可想而知。
“現在準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似乎比賣蔥賣蒜的還多,賣蔥賣蒜尚且要到標準化菜市場,但從事類金融活動卻沒限制,非法集資現象屢禁不止。搞得你在這邊拖著地板,那邊的水龍頭卻還在打開著。‘前門’不應該開得太大,在這些領域要有明晰的準入規則,明確什么可以干、什么不能干、如果干了又要受到什么嚴懲,讓行業健康有序發展。”這位工作人員說。
伴隨非法集資的互聯網化,涉案公司跨省市或跨區域經營現象很普遍,加大了監管難度,而且非法集資機構龐雜,賬戶眾多,資金流向復雜,資產難追繳。
以“中晉系”為例,累計涉案金額高達399億元,受害者有1.28萬余人。當時企業在28個省設立了分支機構,把資產轉入3家上市公司,旗下還有100多家非上市公司,并收購了支付企業、融資擔保公司等,始終穿著高大上的外衣,但實際上這些公司多數是空殼企業,沒有實體投資項目,也沒有真實貿易和經營盈利。即使打擊及時,最終損失的資金也高達48億多元。
“現在不少涉嫌非法集資的公司跨區經營,總部設在大城市,在二三線城市設立分公司,擴張速度很快。按理說,如果到異地經營,也需要注冊登記和備案,但是現在很多機構沒走正常手續,造成政府相關部門很難掌握企業實情,更難監管。”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對異地經營企業,多地相關部門還得聯手加強監管。
讓百姓遠離非法集資,還要做什么?
把好“前門”,提升預警監測水平,提前處置追繳資產,盡可能保全集資參與人的財產
“非法集資不僅是經濟、金融領域的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損失的都是老百姓實實在在的財產和家底。”大連處非辦相關負責人說,不少老年人是拿著養老錢投資的,血本無歸。還有一些年輕人剛剛大學畢業,社會閱歷不豐富,法律意識淡薄,進入這些涉嫌非法集資的公司工作后,不但自己被卷入騙局,還把父母親朋的錢也搭進去了。
——加強機構備案、預警監測,“前門”得扎緊看牢。
趙鷂建議,要完善商事注冊登記制度,對金融監管部門發牌的機構實行先證后照,即有批籌文件,才能領取正式營業執照。同時還要保護好已發牌機構的字號,關鍵字號不能被其他非法機構濫用。比如,某支付企業在北京注冊,但在其它省區,被有些機構加個省別,就可注冊成功,辦理工商登記。老百姓分不清楚,結果就是受騙受害,被侵權者聲譽受損。此外,還要加強對準金融機構備案、監管,對非金融機構從事類金融活動加強預警監測。
政府相關部門要主動對涉嫌非法集資的機構加大排查力度,幫投資人擦亮眼睛。“不少非法集資機構都是聘請明星代言,在黃金地段和時段做廣告,虛張聲勢,讓百姓喪失警惕性。”大連處非辦相關負責人說,要走在老百姓投資前頭,打掉這些廣告“背書”。之前的一次排查中,大連處非辦發現46家企業在當地主流報刊上刊登經營借貸廣告,該辦到工商局調閱相關企業注冊信息,發現部分企業與注冊名稱不符,有的企業辦公地點和注冊地點不符,有的企業超出經營范圍,發布了金融借貸廣告,甚至還有企業根本沒有工商注冊信息,最終僅4家有相關借貸前置審批批文。“這些廣告登出去,肯定會迷惑不少老百姓。”近三年,大連完成了5000余家投資理財公司公安備案造冊和動態管理,曝光38家違規發布廣告企業。
——應對非法集資的互聯網化趨勢,監管手段要升級。
上海正在建立新型金融業態監測分析平臺,未來可以對一些高風險機構的活動提前預警,及早發現疑似非法集資的活動線索。據介紹,該監測分析平臺目前初步歸集了相關部門的新型金融業態信息,主要包括行業監測、園區監測、企業全息信息查詢及實時監測四個子平臺,可以多維度掌握風險動態。
——加大追繳款項力度,讓受害人維權不再難。
“一般來說,非法集資案的辦案周期長,從公安機關立案到法院判決,大約要兩年以上時間。法院判決前,追繳回來的資產是不能隨意處置的。但其中往往有不少易損耗資產,比如豪華汽車,時間一長就會貶值。實際上,損失的是老百姓的錢。”上海市公安局經濟犯罪偵查總隊相關負責人說,前幾年集中爆發的非法集資案,等法院判決后都會遇到這個難題。希望出臺有關法律法規,專門對非法集資類案件涉案資產提前處置作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規定,最大限度挽回集資參與人的損失。
大連嘗試讓受害的投資人提前參與資產處置。對影響范圍大、涉案人員多的案件,大連公開招募代表設立代表委員會,黃林仁就是北方匯銀代表委員會中的一員。一段時間以來,黃林仁一直為盤活追繳回的土地牽線搭橋,想找到新的投資人。
“公司的賬目不全,具體有多少錢、花了多少錢都不知道。如果土地沒人管,東西丟失了,上面樹木死掉了,租來的土地因為交不起資金被重新分割了,都會給資產保全帶來困難。如果項目還在,只要能讓它運轉起來,就能減少損失。投資人也能依法參與到資產處置過程中,了解事情進展,而不是兩眼一抹黑。”黃林仁說。
——拋棄畸高收益預期,投資人應有理性的投資觀。
“要為投資人提供更多合規的理財產品,合理引導投資人理性投資。不少準金融、類金融活動片面夸大金融的作用,讓投資人誤以為資金能自我膨脹。金融本質上要由實體經濟支撐,沒有源頭活水,哪有高收益的投資項目?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下,投資理財還是要多選擇有正規金融牌照的機構,理性判斷理財產品的收益情況,畢竟專業化的投資能力不是隨便哪家機構都具備的。”上海金融服務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
大連處非辦連續兩年牽頭聯合各監管部門舉辦“財富管理精英大賽”,吸引百余家金融機構數千名理財師參與,向百姓普及金融基礎知識,幫助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增強投資風險意識,避免掉入非法集資陷阱。(記者 歐陽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