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更大范圍、更深程度上推進,以及創新驅動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作為培育創新企業“溫床”的眾創空間、孵化器和加速器近年來呈現爆發式增長。《經濟參考報》記者從2017創新創業論壇上獲悉,截至目前,我國各類創業平臺近8000家,其中孵化器數量和規模均居世界首位。然而,繁榮背后亦有“雜音”,眾創平臺正面臨同質化嚴重、盈利模式單一等問題,兼并重組潮愈演愈烈。業內專家表示,隨著洗牌加速,創業孵化行業集聚效應正在顯現,未來健康發展仍需在標準和體系上下功夫。
爆發 我國孵化器數量和規模居世界首位
自1987年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在我國誕生以來,中國孵化器經歷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據科技部火炬中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納入火炬計劃的眾創空間有4298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有3255家,企業加速器有400余家,三者累計近8000家,共同形成接遞有序的創業服務生態。尤其是近三年間,全國新建成孵化器1787家,占到30年孵化器總量的一半以上。
目前,我國孵化器數量和規模均躍居世界首位,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業孵化體系。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在全國范圍的高速發展,帶動了各地雙創氛圍和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成為吸納和培養人才、創造社會就業的載體。
據悉,截止到2016年底,納入火炬計劃的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共服務科技型創業團隊和初創企業近40萬家,帶動就業超過200萬人,擁有各類有效知識產權22.3萬項,累計培育上市、掛牌企業1800余家,實現了創新、創業、就業的有機結合與良性循環。
“目前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已經實現了全國的全覆蓋。包括西藏在內的各個省份都已經有我們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了。”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管理處孫啟新博士23日在論壇上表示,孵化器目前成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
“以廣東為例,目前全省已經把孵化器建設作為省委省政府的一把手工程,現在孵化器數量已經躍居第一。啟動較早的江蘇省,已經把孵化器布局到了省市縣區,甚至覆蓋到街道一級。而吉林省遼源市轉型較為成功,通過孵化器建設帶動了整個襪業產業的發展。”孫啟新說。
另外,孵化器成為“走出去”、探索國際合作的“先鋒部隊”。“現在我們在硅谷、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歐洲等地都已經布局了孵化器,尤其是硅谷大概有十幾家中國的民營孵化機構在布點。”孫啟新說。
與此同時,國外的孵化器也在積極地進入中國。中國的孵化器建設已經融入了全球的創新創業網絡,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據悉,泰國和越南要出臺本國版的火炬計劃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計劃,包括高新區建設和孵化器建設。”孫啟新說。
洗牌 兼并重組潮愈演愈烈
亮眼的數據背后,是激烈的市場競爭。3月21日,北京無界空間創始人兼CEO萬柳朔在融資及新業務發布會上正式宣布,全資收購Fourwork(富空間)已完成。據悉,剛剛獲得由信中利領投、經緯中國跟投的近億元A+輪融資的無界空間,未來將在快速推出更精品化的門店,加強產品和服務的基礎之上,上線新業務“WStudio”,借此布局移動辦公。無獨有偶,4月26日,優客工場與洪泰創新空間共同宣布,雙方已正式簽署戰略合并框架協議。
還有一些平臺已經在殘酷的市場搏殺中敗退。去年4月,位于深圳南山科興科學園的眾創空間“孔雀機構”因拖欠物管連續三個月的租金和物業管理費等相關費用遭遇強拆,60多個創業團隊被臨時要求撤場。這是繼“地庫”孵化器宣告轉讓之后又一創業平臺崩塌。半年后,運營不到一年的Mad Space也宣布破產倒閉。
隨著數量和規模的增加,眾創空間的競爭日趨加劇,一些企業通過融資、合作、戰略入股的方式來實現擴張,試圖占據有利的市場份額。不過,在萬柳朔看來,未來聯合辦公行業發展將進一步升級,市場化競爭將使行業準入門檻大大提高,優勝劣汰、大魚吃小魚、抱團取暖的現象會頻頻發生。
優客工場此前發布的《中國眾創空間發展藍皮書》指出,很多眾創空間沒有做到平臺資源共享的原因在于量散力薄,各自為營。絕大部分平臺并沒有注重“包容”與“共享”理念,眾創空間主體應該多多鼓勵聯盟、投資、并購,規模化布局。相關數據顯示,只有入駐率達到70%左右,眾創空間才能實現盈利。而相關報告顯示,在國內中關村眾創空間平均入駐率也只有60%,望京區域約為50%,其他二三線城市入駐率更低。
有報告指出,經過近兩年的發展,眾創空間頭部效應明顯,納什空間、優客工場、無界空間等大型空間開始聯合縱橫,同行挑戰加劇。經過新一輪洗牌后,未來行業必然形成多元模式。
發展 相關標準和體系仍待完善
眾創平臺是為創業者提供辦公、交流乃至開展業務的環境,形成良性互動,有很大的存在價值。不過,面對同質化的激烈競爭和盈利模式的單一,有不少平臺陷入難以為繼的境地。對此,業內專家普遍認為,作為大眾創新的策源地之一,過去有關部門從保護、培育創新的角度出發,給予各種眾創平臺較大的發展自由度,這在有利于其迅猛發展的同時,也帶來隱憂。
“眾創平臺洗牌在所難免,市場競爭要求平臺必須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特色模式,未來米庫創服重點打造創業社交活動品牌,如‘失控大賽’‘米庫F5創業生態大會’等,致力于發現和精煉未來企業家。”沈陽市米庫創服執行董事張倩向記者表示。她透露,未來米庫創服平臺將走服務型道路。
對于眾創平臺的趨勢,優客工場創始人毛大慶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來看可能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第一種是專業孵化器,一般背后有專業資源,有投資人操縱,比如李開復的創新工場,它只做人工智能領域(以前只做互聯網科技);第二種是垂直性孵化器,一般只做一兩個領域,比如杭州的貝殼社,專門做生物醫療;第三種則是連鎖店式的泛行業孵化器,一般社區式行業較雜,比如中國的優客工場和美國的Wework。
事實上,不論是過去的普通眾創平臺,還是科技部此前推的專業化眾創空間,未來健康發展仍需在標準和體系上下功夫。據悉,由科技部火炬中心負責擬制的眾創空間標準,在此前形成的框架中,“入庫標準”將成為是否是一個眾創空間的標準;“示范標準”是一個眾創空間是否能成為具有全國性示范效應,能否進行國家備案的判定標準;“服務標準”是火炬中心希望推廣一個可供眾創空間學習和參考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