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碰免费公开免费视频,97超碰高清中文版,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久久免费无码视频小说

當前位置: 首頁> 2016首頁> 輿情關注

網上假新聞泛濫 靠什么重塑媒體公信力

發布時間: 2017-02-08 09:06:35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  |  責任編輯: 郭天虎

  原標題:靠什么重塑媒體公信力?

春節長假期間,不少人都正從繁忙的工作中解脫出來。上網,也不再只是談論工作,與生活相關的網絡新聞,關注度也會更高。只要拿起手機,動手轉發,人們不僅是消息的接收者,甚至是新聞的生產者。一旦成為廣泛關注的“熱點”,如有失實,便成了假新聞。

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年代,新聞“假貨”層出不窮。如何捍衛新聞的真實性原則,重塑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值得深思。

不被獵奇所誤導

2016年3月15日,《成都商報》版面上《北大才女回鄉創業 放棄白領選擇快遞》一文引發社會熱議。文中講述了北大新聞系畢業生徐璐,畢業后返鄉創業送快遞的經歷。然而,在人們議論“北大學子”究竟該不該從事快遞等職業的同時,有網友對“北大才女”的學歷提出質疑,報道中稱徐璐于2000年考入北京大學,而2000年北京大學的錄取名單中并無此人。

后經查實,徐璐于2004年2月至2007年1月完成了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夜大專升本三年制本科學習,并非所謂的“北大才女”。

如此“假新聞”亂象橫行,有悖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原則,破壞了社會信任,扭曲了人們的價值觀,進一步放大了隔閡與斷裂。那么,是什么導致了它的發生?

專家指出,縱觀網絡媒體上形式多樣的虛假新聞,不難發現,“假新聞”的“井噴”與這樣一些原因密不可分:在娛樂低俗化新聞充斥下,不少網民產生出獵奇斗艷的浮躁心理,對于真假難辨的信息抱著“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的心態,隨即成為“假新聞”的傳播者;部分網站為了追求新聞“賣點”和增加網站的點擊率,無視新聞工作基本原則和職業道德底線,主觀設置議題炒作一些內容膚淺卻能吸引受眾眼球的虛假新聞;“網絡水軍”等一些意見領袖在媒體的議程設置中推波助瀾,導致虛假新聞呈現出“一邊倒”的傳播態勢。

其中,網民的獵奇心理和新聞從業人員職業操守的缺失是主觀方面的原因,市場化體制下媒體一味追求利益的生存需求則是網絡虛假新聞產生的客觀原因。

依靠法律來整飭

誠然“標題黨”能為部分內容帶來可觀的流量,但法律法規不會讓從業者如此“任性”。

在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張晉升教授看來,一些媒體不加核實的二次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他強調,媒體搶發新聞不能丟掉尊重事實的底線,特別是對于容易引發熱議、造成矛盾的社會類新聞,也要講導向。“在網絡上發現了關注度高的新聞線索,一定要千方百計地聯系到發帖人、當事者,同時要通過多路信源交叉印證,對于復雜事件,記者還要到新聞現場進行探訪?!?/p>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劉海龍表示,早在2005年發布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第二十八條就規定,轉載來源不合法的新聞信息、登載自行采編的新聞信息或者歪曲原新聞信息內容的,處5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而同年國家版權局下發的《關于規范網絡轉載版權秩序的通知》中也明確指出,互聯網媒體轉載他人作品,不得對作品內容進行實質性修改;對標題和內容做文字性修改和刪節,不得歪曲篡改標題和作品的原意。

堅守真實為底線

近年來,網絡上流傳的虛假新聞確實不少:從“紙餡包子”到“周老虎”事件,再到日前央視新聞公眾號盤點的2016年十大假新聞《女孩跟男友回農村過年,見到第一頓飯后想分手了》、《津巴布韋總統因奧運會沒能得獎牌下令逮捕代表團》等,看后令人唏噓。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也是新聞工作者應堅守的職業底線。捕風捉影、憑空編造的虛假新聞,侵蝕了真實性這一新聞的生命基石,抹殺了新聞的核心本質,悖逆了新聞工作者應當遵循的基本準則。在去年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突出強調過,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適應新形勢下,輿論環境、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的變化,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互聯網時代,新聞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肩負著艱巨的使命,在向社會及時、真實、準確地公布事實真相的同時,堅決抵制虛假新聞的傳播,勇當虛假新聞的抵制者、終結者,新聞公信力的捍衛者。